【对待孩子的三种态度】从“包裹儿童”到“隐形父母”
这是童书妈妈的第178篇分享,在新浪微博@童书妈妈三川玲也可以联系到我。
每次送孩子去上学,或者参加一些家庭参与的活动,那么,在学校的门口,在活动的现场,就会看到当下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及教育观念。
有的父母,对着不愿意进学校的孩子,一边严厉斥责,一边拉着胳膊踢孩子屁股,一幅“你不好好上学,看我不好好收拾你”的天经地义的姿态;有的父母,当孩子对某个事情不满意的时候,就千般妥协万般满足,以伺候好孩子为最高目标;还有的父母,对待孩子不卑不亢,既不过度宠爱,也不刻意严苛,把孩子当做一起成长的朋友。
我把以上种种的态度和教育观念,总结为三种视角,一是俯视,二是仰视,三是平视。下面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有所借鉴和思考。
俯视的教育——包裹儿童,为什么不把孩子当“人”看
很多家长会觉得这种现象不存在,“我怎么会把孩子不当人看呢,真是荒谬”。但实际上,这种视角的父母,其实还真的不少。
很奇怪的,是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真的因为经济或工作的原因,借口不得不远离孩子,或孩子还小相处不那么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聚少离多;二则是看似重视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很是投入,但其实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付出的感受。
先说说第一种,之所以有必要详细分析,是因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存在低收入家庭,在很多高收入家庭也普遍存在。我觉得,这里面其实有很深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曾经,我们都把处于低端、劣势的人群,视为无人格或无完全人格的人。穷人、残疾人、异教徒、孩子,都是如此。以至于,不对他们投入尊重与感情。这种现象到现在也还残留着。
而对于孩子,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过去的孩子存活率很低,于是很多父母无法承担失去孩子后的悲痛,干脆就对未成年的孩子故意冷漠视之。这样的话,就算是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会轻描淡写地说,“我失去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如同述说自己家失去了猫狗宠物一般。
以上的这两种历史延续,其实,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石。但残留下来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很多父母的头脑之中。并且,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地方,还屡屡有很极端的情况出现。
抛开这些历史遗祸,还有一个现实的情况,就是父母很少会专门地学习儿童成长中特别重要的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权利等等的知识。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凭着自己童年的经历,再加上在社会中的阅历,去简单粗暴地对待单纯敏感的儿童成长。
具体地讲,就是很多父母认为由于孩子在身体上,思想上的不成熟,而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孩子也拥有独立的人格。为此,不用陪伴孩子,反正他也听不懂大人的话;不用带孩子去旅行,反正孩子也记不住什么;不用顾忌孩子的感受,反正孩子的想法很幼稚……
所以呢,现在很多的孩子,其实是所谓的“包裹儿童”。什么是果包裹儿童呢,就是被当做包裹一样被搬来搬去,看似每个搬运包裹的人都对包裹负责,但其实谁也不会去尊重包裹本身的意愿。
特别诡异的是,很多看似非常重视孩子,同时家境也很好的家庭,其实制造了很多的“包裹儿童”。我知道这样说,很多父母都会觉得自己委屈,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还被称为包裹儿童的制造者。
但事实还真的是如此。我见过太多类似的父母,有类似的行为。在广州的时候,一个社区里,我听到两位妈妈聊天,一位妈妈说,她刚去了孩子的寄宿学校,给了孩子一大叠钱,还送给了老师很多的礼物,“那可是最好的私立学校,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才进去的”。
来到北京之后,我更见识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超过了我所能想象的极限。他们选取最贵的私立医院,花几十万生育孩子;他们请最贵的月嫂,把婴儿送到高档商业中心的育儿中心,去洗澡、游泳和按摩;他们送孩子去几万元课程费的早教中心,让穿着制服的老师,教自己的孩子学爬行、挥手;当然,他们送孩子去最贵的幼儿园,最贵的各种兴趣班,给孩子安排好每一个小时的时间……
养育孩子最困难的是哪一个部分?不是为之付出多少金钱,而是付出多少时间;不是为他安排所有的道路,而是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是给他最好的资源,而是信任的眼神和紧紧的拥抱。
如非如此,这样的父母俯视的教育观念之下,产生的仍然是包裹儿童,只不过是比较昂贵的包裹儿童罢了。
仰视的教育——从殿下到某董,父母不是孩子的仆人
还记得小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同学很特别的小名。比如,叫花、狗崽、狗蛋,石板、铁蛋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好养活的“贱名”。
如果说当时是因为医疗及生活水平比较低下,这样叫会让孩子免于被召走的善意风俗。那么,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现在却出现了另一种孩子中的贵族化称谓趋势。
从回归历史的少爷、殿下,到西方的公主、王子,一直到紧跟时代的某总、某董,甚至有江湖色彩的老大、老板,如果仅仅从称呼上来看,你真的很难相信这是父母在称呼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会有从叫花、狗崽到少爷、殿下的这么大的转变呢?我认为,还是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看似简单的一个称呼上的变化,是整个教育观念的折射。
当父母把孩子称呼为公主、殿下,某董,某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把自己的地位降低到某大臣、某侍卫,某员工、某下属了。中国的很多父母,特别想把自己的人生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没有实现的梦想,去让孩子去代替自己实现。这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一种重视。
当父母把孩子称呼为公主殿下的时候,其实就是期望孩子实现国王的梦想,当父母把孩子称呼为某董某总的时候,也是给予孩子自己的目标。这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看似父母把所有的希望和寄托都给予了孩子,并为此付出了所能付出的全部去,但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的一句口号,是“一切为了孩子”。如果说,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够是以维护孩子的权利的,那么,可以说一切为了孩子。但是,如果说因为“为了孩子”,“而失去了父母的一切”,那么,我认为就是不恰当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我们把生活的中心都围绕着孩子的时候,就会改变父母和孩子正常的关系。我曾经听到一位母亲说到,“孩子只有睡着了,我的精神才会稍微平静一些,只要孩子醒着,我从来都没有一秒钟放松的”。这就是过度关注,过度牺牲的现象。
想让孩子高兴,是父母的天性,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通过牺牲规则来交换孩子的高兴,或者出于害怕而对孩子妥协。这就是不适当的行为。或者说,就是孩子被过度关注的状态。
父母没有义务去讨孩子的高兴,更不是以服从的姿态,去讨孩子的高兴。那么,尺度在哪里呢?很简单,就是当我们发现孩子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而让我们不停地为之忙碌,并且我们为此觉得不高兴或者烦躁时,就说明已经处于孩子被过度关注的状态了。
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地服从,到了某个阶段,会突然地崩溃,极端地情绪爆发,那经常就是所谓的过度关注之后的过度爆发阶段了。
同时,作为父母要知道,当你去仰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范围仅限于自己的家庭环境——因为除了你们之外,孩子同龄的朋友、同学,以及其他的成人,是不会把你们的孩子,也视为公主殿下的。那么,你的孩子,也就会遇到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
平视的教育——七岁即成人,做孩子隐形的父母
很多人都听到过中国的一句俗语,叫做“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说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如何,大致能够从孩子幼小时候的行为看出端倪。
这在儿童心理学上看,也的确有一些科学的成分。但是,我所说的“七岁即成人”,其实是另一个层面的含义,就是当孩子已经七岁,能够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个性的时候,请把七岁的孩子,当做成人去面对,去相处。
我知道,很多父母很难会度过这个心理的关口,“才屁大一点的孩子,讲什么平等,讲什么尊重,讲什么权利”。我很理解,很多父母会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怎么可能,老子和儿子怎么能够平等,儿子不听老子的,简直是荒谬!”,“真是可笑,成人比孩子的知识和阅历都多得多,孩子怎么可能和父母平等”。
但是,要知道,这是所谓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当代的思潮中,其实大家都要承认,“每一个人,无论是多么的弱势群体的人,也都享有平等的人格,以及作为一个人的权利”。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不能以知识、经验、财富等条件去衡量,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的逻辑。大家已经逐步认识到,无论什么人,都要被尊重。
也只有每个弱势的人的权利被尊重了,大家每个人的权利才有保障。因为,不同的标准之下,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弱者。当你庆幸这一次你没有被侵犯的时候,其实已经埋下了被侵犯的种子。
平等,不是相同一致。平等,是指虽然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性格的差异,却有权利享受同样的尊重和尊敬。
父母在和孩子形成平等的关系,该如何去做,既能互相尊重,同时也起到引导的作用呢?
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为几种形式:一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二是让孩子拥有发表意见和见解的自由;三是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四是让孩子拥有独自社交的权利。
我知道,就现实的情况而言,很多成年人也还没有享有类似的权利。但是,这就更需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拥有这些权利——因为这个世界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好。
拥有自己的空间,就是指孩子可以不随时处于父母的监视之下。他可以在独立的空间内享有自由,父母需要经过孩子的同意,才能进入他的空间。
言论的自由,则是指孩子拥有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必须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尊重这些意见。
选择的权利,这是言论自由的下一个阶段。就是说当孩子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的时候,父母要尊重这些意见,不能强迫孩子执行某个事情,哪怕这个事情父母认为多么地正确,多么地有益。
最后,是社交的权利,这是很多父母都容易忽视的一个权利。就是孩子有自己选择自己的朋友,以及用自己的方式去和朋友相处的权利。这是孩子独立去认识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
总之,父母要接受这样一个残酷但是却是无比现实的事实,孩子将是离开父母而独立的人,父母的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完成独立。所以,父母所要做的,不是去保护孩子,而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孩子。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合作者,而不是教导者。在人人具有平等意愿的社会里,我们不能控制和命令别人。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其实,简单地说,在平视的教育下,父母首先应该失去的,就是对孩子的 51 29545 51 15287 0 0 3142 0 0:00:09 0:00:04 0:00:05 3142治权。
那么,在平等的关系中,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教导孩子呢?我觉得,最好的父母,是隐形的父母——做“隐身”的父母,陪在孩子身边,只在他需要和迷茫的时候才“显形”。
在和孩子的交往中,利用合适的机会和孩子平等地沟通,让孩子开心地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引导。要知道,孩子有着无人能够预测的潜能,有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和独特的成长轨迹,不是家长所能规划的。
最后,既然是平等,那么,当父母给予孩子平等的权利的同时,也需要要求孩子遵守对等的义务——就像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成年人一样。也就是说,平等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享有自由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就会解决绝大多数父母的担忧,“给予孩子平等自由的权利,孩子走错路犯错误了怎么办”。其实,只要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信任,以及平等、自由,孩子反映出来的结果,往往会超出家长的想象。
备注:
本文封面及插图,为西班牙插画家Patricia Metola所绘。她对童年有着无比的眷恋,坚持用最为纯朴的画面和诗句,展现美好的童年生活。
延伸阅读
回复 成长 可看《成长中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回复 美育 可看《儿童为什么要美育》
回复 关系 可看《父母和孩子的四种关系》
回复 帮助 可看《你是在帮孩子,还是害孩子》
回复 氛围 可看《家庭氛围和孩子性格》
回复 心理 可看《家长应该掌握的五个儿童心理》
回复 宠爱 可看《小婴儿怎么宠爱都不过分》
回复 打骂 可看《不打不骂会养出熊孩子吗》
回复 寄语 可看《给一个中国孩子的生日寄语》
童书妈妈版权说明
童书妈妈微信平台是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主持的教育交流平台,分享全球教育新知、共同描绘中国儿童地图、举办现代家庭热捧的活趣之家活动。
本平台所有文章,均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喜欢本文可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合作请联系:tongshuchubanmama@qq.com